首頁/加入最愛/全球資訊網
  緣起 何謂心靈環保 我要簽署 宣言牆 心靈實踐手扎 體驗心靈環保 網路直播
 
分享: Facebook PLURK Twiteer 微博

 

何謂心靈環保

心靈環保─聖嚴師父送給世人最珍貴的禮物

2012年,是法鼓山推動「心靈環保」二十週年。回顧二十年前,社會環境快速變動,物質生活普遍提昇,但人們心靈品質卻日益貧窮,法鼓山創辦人聖嚴師父提出了「心靈環保」的理念,強調貧窮與環境的問題,必須從觀念的導正做起,藉由觀念的調整和方法的練習,才能使我們身心清淨、安定,進而影響、協助他人也能平安健康。

二十年來,在聖嚴師父的推動下,使得「心靈環保」成為超越種族、宗教、國界,人人都能接受的共通語言,也是一個屬於全人類的心靈提昇運動。

心靈環保,是師父送給世人的珍貴禮物,是最真摯的祝福,也是可長可久的分享。邀請您一起加入推動淨化人心、淨化社會的運動,使每個人擁有心靈上的富足安樂,共同成就人間淨土的實現。

祝福人人都享有心靈環保的目標:平安、幸福、健康、快樂。

法鼓山方丈 果東 2012年1月

 

聖嚴法師談心靈環保

聖嚴法師曾說佛法就是心法,
以現代的語言詮釋,就是「心靈環保」。
他能使人的心不受煩惱汙染,不受痛苦干擾,隨時保持安定、純淨。
本文精選聖嚴法師對心靈環保基本理念、經典依據、禪修觀念的闡釋,
以及四種環保、心五四等落實方法。

一、什麼是心靈環保?

心靈的層面可有三種:那就是心理的、思想的、精神的三個層面。心理的 層面是屬於情意的,思想的層面是屬於理智的,精神的層面是屬於情意和理智的昇華,也就是把我們從自我中心的束縛之中釋放出來,所出現的慈悲和智慧,那是平等而無條件的愛。因此,心靈環保是以情意及思想為基礎的著力點,使得我們淨化或轉化成為具有高尚的品德標準,並有無限愛心的偉大人格。

心靈的事實表現可有三種:那就是對於自然世界充滿了平等而無私的愛心,對於每一個生命都抱持崇高的敬意,在和任何人相遇相處之時,都能絕對的真誠與絕對的謙卑。因為對於自然世界的一切對象,有平等的愛心,便能珍惜自然資源、便能珍惜自然資源、便能尊重各類的生命,便能願意過節儉和簡樸的生活;因為對於每一個生命都能抱持崇高的敬意,跟任何人相遇相處之時都是真誠的、謙卑的,便會以感謝心相看,便會以禮貌的言行舉止相待了。

心靈環保的內涵有四種:那就是以保護自然資源及自然生態而言,稱為自然環保;以生活的節儉、整潔和簡樸而言,稱為生活環保;以真誠、謙卑和禮貌與人相處而言,稱為禮儀環保;以上三種環保的出發點,乃是出於人的情意、觀念(思想)、精神的淨化,稱為心靈環保。因此我們法鼓山這個團體,是以心靈環保為主軸,提倡四種環保。

( 摘錄自〈認識心靈環保─闡明心靈環保的精義,以及與心靈貧窮的關聯〉,
收錄於《法鼓全集‧致詞》)

二、心靈環保的經典依據

法鼓山這幾年都在提倡「心靈環保」及建設「人間淨土」的理念,「心靈環保」是我們運作的方式和理論的依據;「人間淨土」則是我們需要努力完成的工程,即是在人間建設淨土。

首先和諸位說明「心靈環保」此一名詞的起源。「心靈環保」這名詞,雖由我新創,不過它的內容,是根據大乘經典以及中國的祖師提倡的思想而來。譬如《大乘起信論》云:「心生種種法生,心滅種種法滅。」不論在華嚴或是天臺,都非常重視「心」。《華嚴經》說:「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」,這裡所說的「心」就是一切眾生的心,是佛心,也是我們所有人的心。換句話說,這個「心」是凡夫心,也是智慧心,所以諸佛菩薩及一切眾生的心都相同的。又如《六祖壇經》說:「前念迷即凡夫,後念悟即佛。」如果心迷了,是凡夫;悟了,即是諸佛。因此,「心」是佛教非常重視的根本基礎。

其次,為諸位說明「心靈環保」的意義。現今的世界大家都在談環保,但是環保的工作,如只重視于自然、物質和生態資源的保護,仍是不夠的。我們應該從內心做起,讓心靈不被汙染,保護心靈,乃至保護我們的思想、觀念,叫做「心靈環保」。所謂「萬變不離其心」,心非常重要,可以變好,也能變壞。因此要把心保護好,不顯露壞的心,努力發展好的心,即智慧心、善心。

而《六祖壇經》提到「不思善,不思惡」,請問「不思善,不思惡」的心是什麼心?實際上就是《金剛經》所說的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的心。「不思善,不思惡」並不是心沒有善,沒有惡。如果認為心沒有善、惡之別,這很愚癡。因此「不思善,不思惡」是沒有分別心,只有智慧心,唯有將煩惱心減少、化解,才能達到解脫的目的;把智慧心增長了,便能幫助自己、幫助眾生和我們的世界,如此一來,不僅眾生得度,自己也能得度。所以「心靈環保」的目的就是幫助我們化解煩惱、增長智慧,淨化人心、淨化社會。

至於如何用「心靈環保」來建設「人間淨土」?永明延壽禪師在《宗鏡錄》說:「一念相應一念佛;念念相應念念佛。」念佛的人,假使心隨時跟佛心相應,當下的心就是佛心。而「人間淨土」究竟在哪裡?「人間淨土」是從我們心裡所產生出來的,離開心以外便不容易產生,那會變成虛妄的謊言。當我們的心清淨,便跟佛心相應,一念心清淨,所見到、所住的世界即是沒有人我是非的「人間淨土」。另外,《維摩經》說「直心是道場」。所謂「直心」就是真心,「直心」即清淨心,「直心」乃是無差別的平等心、智慧心和慈悲心。有了直心,便能見到「人間淨土」。

( 摘錄自〈從心出發──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大會發言〉,寫於2008年3月8日 )

 

三、心靈環保與禪修

環保必須從我們的生活簡單化、純樸化著手,除了必須用的,不要多用,更不要浪費。對我們擁有的生活環境,要知福、惜福、保護。我們應該以禪修的方式作為生活行為的準則。例如:我們在禪寺吃飯,不浪費一湯、一菜,乃至一粒米、一滴水,就是連吃完飯後的碗、筷,都要用少許的水在碗內清洗後,將水喝下。現代人多半有浪費東西的習慣,吃不完就倒掉,用不完的就扔掉,雖然是用自己賺的錢買的,但是浪費了東西就浪費了屬於地球上全體眾生共同的資源。地球上很多的資源是越來越少,而只有人類是愈來愈來多,如不設法淨化人類的心靈,簡化人類的生活,而只提倡環保,無異是本末倒置。

禪的修行,能使我們主觀的內心世界和客觀的生活環境合而為一,那不僅僅是心理的想像,也不是眼不見為淨的自我安慰。禪的修行者,一定會將內心所體驗的,表現到外在世界來,自己體驗到的,必定也勸導他人一同分享,也會影響他人、帶同他人,來共同達成心靈環保的任務。

自然環境的保護,一定要靠人來完成,為了能達成此一任務,必須從全體人類內心的意願及認識做起,進而身體力行。如果僅有意願及認識,力量也有限,必須用觀念來疏導,用方法來實踐。這樣才能達到淨化人心、淨化社會、保護自然環境的目的。

( 摘錄自《禪的世界》)

 

四、心靈環保 的內涵─四種環保

環保工作可分為「心靈環保」、「生活環保」、「禮儀環保」和「自然環保」。心靈環保就是身口的意業清淨,生活環保就是少欲知足、儉樸、寧靜、整齊和清潔,這也是佛教徒和寺院的生活原則。所以過去雖然沒有「環保」這個名詞,但是佛教徒在生活上早就在實踐了。「禮儀環保」是指人和人之間互相的尊敬和禮讓。佛教徒重視禮節,彼此之間不會爭先恐後、你爭我奪,相見時彼此合掌問候就是最好的禮儀環保的具體表現。至於「自然環保」,佛教徒最愛惜大自然環境,特別是十分珍惜森林和水資源,因為那是修行時憑藉的重要設施和資糧。現在雖然有一些佛教徒濫砍、濫建和濫用水資源的事件,那也是由於道場的建設必須仰賴建築商的技術,現代推土機、開山機和怪手的破壞力,又遠勝於傳統工具的鐵鍬和鋤頭。鑑於上述的教訓,我們開發法鼓山就秉持著這樣的信念:盡量保持原有的地形風貌,也就是重視自然環境的保護。

還有,大家常常聽到「環保意識」這個名詞,所謂「環保意識」意指保護 生命的安全,維護生活的品質和保障生存的空間。佛教徒不僅是「人人平等」,而且主張「眾生平等」。除了重視人的生命,對於其他動物的生命也同等尊重。通常人難免都會有私心,自己的小孩和別人的小孩一起溺水,最先搶救的一定是自己的孩子。自己的生命、自己親人的生命放在第一,然後依序是自己的國(族)人……,再及於所有人類。幾乎很少想到如果能夠擴大關懷的範圍,不但保護了一切眾生生命的安全,在其中自然也包含著保障了自身生命安全。

談到「生存空間」。有些已開發中的國家認為乳牛及肉的養殖業會污染自然環境,於是就到南美洲去砍伐雨林、開發牧場,結果造成了全球氣溫失調,全世界包括這些國家在內都深受其害。佛教徒的想法則是:「自己要活的好,他人也要活的好;人類要有好的生存空間,動物也要有好的生存空間。」環保的觀念著眼處一定要從眾生全體的生活環境來做考量,也可以說「環境保護」的基礎在於「心靈環保」。

(講於1996年世界佛教靜坐日,臺北大安森林公園,收錄於《法鼓全集‧致詞》)

 

五、心靈環保的具體實踐─心五四運動

所謂「心五四運動」,是指跟心靈環保相關的五個類別,各有四點的實踐項目,那就是:
 四安──安心、安身、安家、安業。
 四要──需要、想要、能要、該要。
 四它──面對它、接受它、處理它、放下它。
 四感──感恩、感謝、感化、感動。
 四福──知福、惜福、培福、種福。


「四安」就是「安心、安身、安家、安業」,我有一篇文章曾經在《人生雜誌》刊載過,同時也收錄在《平安的人間》及《法鼓山的方向》這兩本小冊子裡,諸位可以參考閱讀。「安心」實際上就是「心靈環保」,「安身、安家、安業」是四種環保的具體實踐。身和心是我們的正報,家和業是我們的依報,我們在依正兩種果報中的修行,叫做安業。


「四它」是處理、面對、因應我們所遇到的種種狀況時,要用智慧「面對它、接受它、處理它、放下它」。這個方法非常實用,當我們遇到誘惑、威脅、危險、困擾而心生不安、恐懼,這個時候就「面對它」;當我們面對它時,這些不安、恐懼、瞋怒的現象自然就會消失。當無法逃避時就「接受它」,然後「處理它」;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。最後,不管是已經處理了,或暫時不能處理,找到辦法再來處理;或者永遠無法處理,一定要「放下它」,不再有罣礙。若能如此,不論處於哪一種狀態,我們的心都能隨意自在。


「四要」的精神在於少欲知足而知足常樂。大部分的人因為欲望永無止盡而不斷地「想要」,但是我們若再仔細想一想,事實上「需要」的不多,「想要」的太多。而且這還要看能不能要?該不該要?需要而不能要或不該要的,還可以要嗎?如果我們能夠釐清「需要」與「想要」,然後再想一想「能不能要」、「該不該要」,就可以做出明智的抉擇了。我們有很多的煩惱、災難都是出於內心的「想要」,不能要的也要了,不該要的也要了,結果為自己製造罪惡,為他人帶來苦難。這是因為未能領會少欲知足,與知足常樂的意義。


「四感」就是「感化、感動、感恩、感謝」。要感化誰呢?一般的人都想要感化他人,而我們則是用正確的佛法觀念和方法來感化自己,轉變自己,再用慈悲的、智慧的行為來感動他人。然後感恩使我們成長的任何因緣,感謝一切使我們轉化自己、成長自己的機會。如果我們善用「四感」,我們就不會對自己失望,不會對他人憤怒,也不會對現實的環境產生不平衡了。並且在幫助自己的同時,也能轉化他人及幫助他人了。


「四福」是「知福、惜福、培福、種福」。大多數的人是人在福中不知福,事實上,就算一切都沒有了,還有一口呼吸,就是有大福報的人。事實上每一個活著的人,除了呼吸,還有其他很多東西、很多機會、很多因緣,那就更要「知福」了。我們既然有了福澤、福報,就要懂得珍惜,不可以任意浪費。所謂浪費,就是揮霍我們所擁有的一切有形無形的資源,比如浪費我們的時間、體力、健康、財富,以及直接和間接的各種因緣福報,不知善加運用於自利利人的活動中,這都是不惜福。有許多的人一餐飯吃掉幾萬元,或者一夕間玩掉幾萬元,而感到很滿意、很實惠,甚至以此自豪。他們覺得這是用在自己身上,不是浪費掉,這種人不知道要布施做功德,不僅不惜福而且損福。要知道,福報是有限的,若不惜福,便是損福,福報很快就會用光的。很多人常講「富貴不過三代」,原因就是子孫們身在福中不知福,不能夠惜福、知福,而且一味地損福,不久之後就無福了。

福報少的人要「培福」,沒有福報的人要「種福」。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,有一位須菩提尊者專門向有錢的人托缽,因為他覺得窮人已經很窮了,再向他們托缽是非常殘忍的事。後來,佛知道了這件事,就說:「窮人已經沒有福了,你再不去向他們托缽,他們就更沒有機會種福,以後福報也就更少了,你應該要去向他們托缽。」這是佛陀慈悲,教我們:沒有福的人要種福。

(講於1999年9月7日專職菩薩之精神講話,臺北農禪寺)

 

時時注意心靈的平靜,就是心靈環保

心靈環保其實很簡單,就是心理衛生、心理健康,如何使我們自己清靜、 安定,進而影響協助他人生活愉快,這就是心靈環保的目的。

人經常貪得無厭,貪不到就會憤怒,希望事事順利,稍微有點挫折,就造成心理衝突,對外在的環境產生一種抱怨,乃至於覺得環境、人、事、物都和自己過意不去,造成自己心裡更加痛苦和煩惱。

我們如果能時時刻刻注意心理的平靜,遇到任何不如意的時候,能夠回心轉意想一想,設身處地為他人想一下,他人的錯誤可能是很有道理的,即使是沒有道理的道理,也是一個道理。如何來解決問題,而不是彼此之間增加更多的問題、更多的困擾,這就是心靈環保。也就是時時刻刻從自己的心裡邊來安定、淨化,以期幫助自己過著平安、快樂的生活,同時也使他人過得很愉快。

─節錄自聖嚴師父,《法鼓山的方向‧人間淨土的環保》

 

心靈環保─聖嚴師父送給世人最珍貴的禮物
聖嚴法師談心靈環保
時時注意心靈的平靜,就是心靈環保
 
 
 
 
 
 
 

 

法鼓山版權所有 Copyright © 2012 法鼓山. All Rights Reserved. 最佳解析度1024*768以上